财新传媒
图片 > 图片故事 > 正文

温州矾山的没落

东方IC
2014年01月09日 07:51
矾烟熏山,酸水毁地。苍南“矾害”造成浙、闽两省边界污染纠纷一百多年。 苏巧将/东方IC
1/15
煅烧、风化、结晶等作业方式依旧原始,一些生产流程甚至还保留着《天工开物》年代的模式。 苏巧将/东方IC
2/15
工人将炉灰从煅烧炉内拉出时得憋长长一口气。 苏巧将/东方IC
3/15
飞舞的矾灰沾满煅烧工人的肌肤、钻进他的耳、鼻、口。 苏巧将/东方IC
4/15
工人正在翻浆,溶解矾矿渣。 苏巧将/东方IC
5/15
鸡笼山从山头到山脚,除了裸露的岩石就是遍地的矾渣。 苏巧将/东方IC
6/15
每天凌晨2点,工人开始在结晶池内打挖明矾。虽然明矾有很强的腐蚀性,但由于劳动强度大、出汗多,工人们不得不轻装上阵。 苏巧将/东方IC
7/15
工人将煅烧石耙入风化池,腾起的矾灰将整个人吞没。 苏巧将/东方IC
8/15
工人正用水将石头打湿便于挑选有用的矿石。 苏巧将/东方IC
9/15
35岁的卢孔法与父亲在池内汗流浃背抡锤打矾,打一个池约三个多小时,报酬50元。 苏巧将/东方IC
10/15
工人在风化池内锤打未被风化的矿石,边上染黄的池水具有很强的腐蚀性。 苏巧将/东方IC
11/15
王庆福,78岁,15岁进山当矿工,三年前因矽肺病情转重,住进矾山医院至今,每天靠吸氧度日。 苏巧将/东方IC
12/15
清晨,工人将池内打挖下的明矾进行装袋,销往世界各地。 苏巧将/东方IC
13/15
现在矾矿采用了“湿式打眼”工艺,比“干式打眼”工艺降低94%-98%的粉尘量,减少了矽肺病发生。 苏巧将/东方IC
14/15
山上排下的矾渣将山体上绿色植被覆盖。整治的这几年,尽管山头依然木未成林,尚有矾烟,但曾经光山秃岭的鸡笼山开始冒绿。 苏巧将/东方IC
15/15
责任编辑:luyong | 版面编辑:赵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