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图片 > 滚动新闻 > 正文

汶川羌寨最后的遗民

2017年06月12日 17:07
深藏在高山峡谷里的夕格羌寨曾经是一片“世外桃源”,羌族文化学者把它誉为“羌族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纯粹的羌寨” ,2008年前它尚处在前现代化文明中,羌人们在山野之中春耕、采药、祭祀神灵、歌唱,鲜少与山外的世界接触。2008年,记者进入夕格村,给夕格羌人拍摄第一张也是最后一张全家福,2009年他们离开祖祖辈辈生息的家园,搬迁至汉地邛崃,这张照片被羌人们珍藏在如今的木梯羌寨村委会。 图、文/财新记者 萧辉 编辑:杜广磊
1/16
夕格老寨子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大多破损被废弃,羌碉成荒,默对青山。九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地动山摇,把古老夕格羌寨摇得支离破碎,由于交通不便重建困难,八年前,夕格羌人上演了一场悲情的“出埃及记”,他们走出祖辈们生息上千年的古老家园,整体搬迁至汉地的邛崃南宝山区。
2/16
夕格村中杂草丛生的地基。地震后夕格村原来有一套不搬迁的方案,村民集中在高山草甸盖新房子,地基已经打好,但2009年5月还是搬迁了。
3/16
羌人们离开夕格家园,他们祭祀神灵的白石塔荒草丛生。
4/16
夕格羌寨夜晚没有电,杨水生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烤火聊天。尽管夕格村村民在地震后都搬迁到了汉地邛崃,但76岁的老释比杨水生,75岁的老伴陈珍芬,大女儿48岁的杨翠云,女婿48岁的王龙清不愿意舍弃自己的家园和神灵,坚守在被废弃的夕格老寨子里,过着真正与世隔绝的生活,尽管他们的身份已经属于成都邛崃管辖。
5/16
王龙清的石头房子位于高山草甸龙潭坝中,鲜花盛开,冰川融化的泉水淙淙流过屋前,俨然现代版“世外桃源”。
6/16
杨水生家的门牌号为夕格村2号。一旁的对联上写着“幸福”二字。
7/16
平时深山里鲜有外人来,因为记者的来访,王龙清夫妻端出腊肉、饮料热情招。
8/16
杨翠云在整理晒干的虫草,这是她1个月来的收获,26根虫草,平均一天采不到一根虫草。在4000米以上的阳顶山上,有珍贵的冬虫夏草,此时正是虫草采摘季节。杨翠云当天的收获是一根虫草。雪还没有融化,虫草很难采,“能采到一根已经算不错啦,前面九天我都剃了光头”。
9/16
杨翠云在火塘边做添火煮菜,菜是在山里挖的野生蕨菜。杨翠云曾说:“山里的生活自由,进山里采草药、种田,没有压力。”但是她也很想念在邛崃的子女,住在邛崃的大儿子去年新添了一个娃,大娃五岁,小娃一岁,儿子儿媳忙着经营农家乐,多次喊她下山带孙子。
10/16
被废弃的夕格老寨子,如今成为牧马的地方。
11/16
黄昏,王龙清把羊关进羊圈,他一共养了60只羊。
12/16
75岁的陈珍芬在自留地里种菜,生活自给自足。族人已经离开,他们可以尽情开垦耕种和放牧,日出而做,日落而息。
13/16
天还没亮,陈珍芬老人起床把火塘点燃烧水。陈珍芬说:“还是山里的生活好,祖祖辈辈就是这么生活的”。但是她时常想念到山下治病的老伴。
14/16
陈珍芬老人在看她喂养的羊只。
15/16
陈珍芬经常望着群山发呆,她很想念在山下治病的老伴,良久,她告诉记者:“如果老头子没受伤,住在这里多好呀。”而远在汉地邛崃的羌人正在经历着市场经济大潮的煎熬,他们也会时常问自己和相互讨论:山里好还是山外好,现在幸福了吗?故乡是回不去了,他们也不愿回去,但他们经常会想起从前在山野间自由劳作、歌唱的日子,以及他们的神灵,在自然山川里的树神、水井神、羊神、灶神……在汉地他们再也感受不到他们的神。夕格羌寨,最后的挽歌。与记者同去的川籍诗人邹晓飞感慨留韵:一云迭峰自飘飏,时纵骠骑时牧羊。弯刀几度照冷月,白石千秋敷热肠。羌笛犹吹玉门忆,史歌谁唱夕格殇。孤魄岷水流何地?行旅溪山问苍茫。
16/16
责任编辑:杜广磊 | 版面编辑:杜广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