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图片 > 专题报道 > 正文

财新记者深入非洲 记录中国人淘金莫桑比克

2018年04月20日 13:06
2011年,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 “中莫农业合作技术示范中心”成立,这是中国在非洲援建的第一个农业合作技术示范中心,主要目的是为莫桑比克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业技术,培训农技人才,帮助莫桑比克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莫桑比克位于非洲南部,曾经饱受殖民、内战困扰,而今虽迎来相对和平的喘息,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2016年人均GDP为382美元,农村人口占70%以上。自然资源丰富的莫桑比克,工业基础薄弱,数十年间,都在国际贸易中充当着原料供应者的角色。近二十年来,中国与莫桑比克的国际合作增多,除了政府牵头的“一带一路”援建,还有涉足农业、林业、矿业、建筑业等民间商贸。随着中国在莫桑比克的投资呈多样性,中国人对于莫桑比克而言,也不再陌生。图、文/财新特派记者 黄姝伦
1/19
不少从中国来的“新农人”在莫桑比克耕耘,但面对农业投资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煎熬”,以及还要应对土地纠纷,解决当地社区后续生计等等,让他们很头痛。
2/19
为华人农场当司机的莫桑比克人马克(左、化名)很满意现在的工作,他认为中国人很勤劳,值得学习。马克的月收入能达到人民币上千,在当地花销绰绰有余。当地农林业部门的最低工资标准是每月56美元,折合人民币不到400元。
3/19
2012年,湖北禾丰粮油集团在莫桑比克成立“联禾非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在莫桑比克索法拉省开展规模流转土地、种植水稻和兴办粮食加工厂等农业项目。随之“出海”的,还有湖北当地的农民,他们在非洲承包土地,进行耕种,教当地人学习种植大米的技术。
4/19
非洲工人在装载“新鲜出炉”的大米。产出的大米主要销售给周边的华人公司,以及印巴人开的超市。
5/19
中国老板来米厂购买大米。几年前,小高和父亲一起来到莫桑比克从事大米销售,他每天干劲十足,除了大米,他还负责了猪肉、蔬菜等销售业务,热衷于和当地的华商沟通交流,寻找新的商机。他认为,非洲大陆充满了机会。
6/19
莫桑比克是中国在非洲重要合作伙伴,“一带一路”的自然延伸,近年来,中莫经贸合作紧密。
7/19
城镇化渐兴的莫桑比克,对日用品、建材等需求增加,让当地的华人们看到了新的商机。
8/19
即使是在首都马普托,贫富差距依然严峻。使馆区十分钟车程之隔,便是城市边缘的贫民窟。
9/19
因为当地的公共交通非常落后,有不少私人运营的简易“公交车”,载着人们往返城区的上班点和乡郊的家。
10/19
走进贝拉一家木材厂,简易搭就的大棚下,穿着蓝色工作服、戴着口罩的非洲工人们将一根根原木粗加工成符合出口尺寸的锯材。2017年1月1日开始,为遏制非法伐木,并延长木材产业链,增加本国就业,莫桑比克进一步收紧原木出口,全面禁止出口未经加工的原木(天然林)。
11/19
在莫桑比克贝拉,福建人开的塑料厂聘请的工人全是当地人,“黑人”难教、懒惰,华商最欢抱怨的。而工人们则不满意中国老板的“抠门”。
12/19
在莫桑比克贝拉周边80%的木材商都是“莆田系”。政策要求当地发展木材深加工,中国在非木材企业正在经历向“森林经营、木材加工”转型升级的阶段。这些木材商很为难,不少在考虑产业转移或转行。
13/19
在华人的养猪场,养着“中非混血”的小猪,猪肉主要供应给中国顾客。
14/19
在莫桑比克,贫富差距、种族差异带来的冲击十分强烈。驶向林区的土路上,孩子们好奇地“行注目礼”,他们不少家庭还住着茅草屋,过着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生活。而路旁的建筑工地上,“中国人的工程”一大早便吸引了很多当地人排队,争先恐后地应聘一份月薪不到600元人民币的工作。
15/19
在华人经营的木材厂外,当地人将木材加工废弃的边角料买来,集中焚烧成木炭后,再出售给过路人,用作家庭生火做饭所需。他们告诉财新记者,是中国老板给他们创造了生计。
16/19
非洲森林对当地居民十分重要,有70%的家庭使用柴和木炭作为主要能量来源。
17/19
东临印度洋,莫桑比克有着绵长的海岸线。北部城市彭巴的海滩,却冰火两重天,左边是沿海而建的贫民窟,右边即是“白人聚居区”。
18/19
“白人聚居区”有着殖民遗风的富人度假区,但鲜少有中国人在此流连。华人们在异乡建立了自己熟悉的“中式”社交圈子,中部城市贝拉城郊新开张的华人酒店中,大腹便便的中国商人在赌场里彻夜流连,落地窗外,来自亚洲的孔雀优雅地闲庭信步。
19/19
责任编辑:罗莉兰 | 版面编辑:罗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