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图片 > 专题报道 > 正文

栖身之所

CFP
2013年09月23日 08:23
从栖身之所到家的距离有多远?越来越多的人心中心存这样的疑惑。一方面是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方面是低收入者为了寻求栖身之所而犯愁。集装箱、胶囊公寓、笼屋等新鲜词汇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那些无力支付高额房价的人不断地向地下甚至海上索要空间,彰显了民间智慧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他们的心酸。图为2010年4月26日,深圳,深南大道边上的绿化带草丛中,六七位“流浪汉”裹着花花绿绿的被子,陷入绿色的梦乡中,来往汽车的轰鸣声似乎丝毫不影响他们。刚大学毕业的阿宾就是其中一位,他曾在厦门工作,一年前和家人闹矛盾,从福建老家来到深圳闯世界,却在街头被小偷盯上,所有证件被偷掉,从此流落街头,靠捡瓶子为生,夜晚,就在绿化带中找个地方睡下。 陈以怀/CFP(编辑:姬晨晨)
1/17
2010年4月11日,福州市南江滨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江边数百万元一栋的高档别墅和均价1万多元一平米的商品楼群,与之为邻的还有一小批“住人集装箱”。集装箱内空间狭小,只能坐着或躺在床上,想转个身,都显吃力。住在里面的“柜族”们暂居在待开发的荒地上,等活一干完,他们便带着集装箱转移到下一个工地。 柳涛/CFP
2/17
2013年6月5日,福建龙岩连城县北团镇,67岁的马水清,无妻无子,被迫寄身猪圈。猪圈紧靠山边,雨天,屋外大雨,屋里小雨,还有从山上奔涌进窗的“泥石流”;夏天,除了能把人“抬走”的蚊虫,山上的毒蛇也经常光临屋里;冬天,山里的温度可近零度,屋里常常能结出冰溜子,冻得老马穿上军大衣裹着棉被入睡。 王龙志/CFP
3/17
2011年3月31日,安徽合肥市区长江东大街与东一环交口附近,一个20多米高的巨大水泥罐子底部和周围住着近50户居民,除少数租房者外,居住在此的大多是水泥制品厂的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唐师傅一家住进水泥筒下已经9年了,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女儿能住进明亮的房子。 黎慕雷/CFP
4/17
2007年1月,南京,在珠江路一个拐角处,有一辆极不起眼的铁皮三轮车,车上住着一对年过半百的李如蜻夫妇,他们一住就是六年。李如蜻清晨是社区保洁员,白天是珠江路573号旁修车铺店主。老李说,“房车”在冬天还好,两人挤一挤暖和,可到了闷热的夏天就不得不开门睡,被蚊虫叮得不轻。 宋峤/CFP
5/17
2012年3月6日,沈阳,六年前,曾令军租下了这个原本作为旅社男厕所的地方,他把四个蹲位中间的两个隔板拆除,在蹲位的上面直接用长短不齐的木板搭成了“双人床”。偶尔楼下厕所反味时,他就按一下冲水按钮去去味。很多人无法想象厕所里能住人吗?他却笑称这里是他的“福地”。在这,他娶了媳妇,还生了个大胖儿子。他说:“能拥有这些,我知足啦!”1999年,20岁的曾令军考上了黑龙江矿业学院,因为父亲实在承担不起每年近5000元的学费钱,曾令军的大学梦没有实现。 白琳/CFP
6/17
2010年10月17日,杭州市江干区,昔日的蔬菜基地变成了外来打工者的聚集地。四五年前开始,周边渐渐开始有外来打工者租住了进去,一块块菜地逐渐变得像一个个“村中村”了。 徐彦/CFP
7/17
2013年8月16日消息,武汉汉江边,三五成群地停泊着十几艘水泥趸船和渔船,船和船之间用缆绳连在—起,几条光秃秃的跳板搭在岸上。这便是汉江边的“水上人家”。这些生活在船上的打工者,有的捕鱼,有的当搬运工,有的在岸上做点小生意……“水上人家”亲水的生活已成了天性,他们滨水而居,蜗居在—条条小船上。 李响/CFP
8/17
2012年3月15日晚,广东湛江,十几辆汽车组成了一个“露营地”。刘佩习、徐影夫妇有两辆面包车,曾在河南、湖北、江西等地做防水工,觉得湛江生意好做就留了下来。女儿今年刚刚来到湛江。图为刘佩习用手电给写作业的女儿刘欢欢照明。当晚下着小雨,原本在路灯下学习的刘欢欢不得不躲进车里。 湛友/CFP
9/17
2010年4月11日,北京六郎庄,胶囊公寓的租客坐在自己的“公寓”里。 浦峰/CFP
10/17
2011年1月7日,合肥火车站附近,两名流浪老人蜗居在一处没有盖的冰冷的窨井下。每到夜幕降临时,远处的灯光是他们能感受到的唯一色彩。 CFP
11/17
2010年11月27日,香港,78岁老人谭荣迪(音译)坐在他的“笼屋”里。笼屋又称床位寓所,是指一个单位内有十二伙或以上租户,并共享厨房、厕所。随着香港房价的飙升,越来越多的旧楼被出售给开发商,许多居民被迫从笼屋中迁出。而旧楼减少同时意味着床位寓所越来越难找,租金也越来越高,迁出的笼屋居民想要找到能负担得起的栖身之所就越加艰难。 Daniel Berehulak/Getty Images/CFP
12/17
2009年12月30日,南京,20多个环卫工家庭蜗居桥洞,上顶地铁下枕火车。环卫工人住在桥洞里并不是免费的,每个房间每个月要按每平方米3块钱缴费。 小米/CFP
13/17
2010年9月4日,河南郑州,为了给妻女挖地下居室,64岁的陈新年已经挖了整整4年,目前已挖掘出50平方米空间,初步实现了住人构想。每天闲暇时,64岁的陈新年都会带上矿灯、戴上头盔走进挖掘出的巷道里。他退休前在平顶山煤矿做掘进工。工作时,就构想着如果有机会的话,要发挥做矿工的经验,给家人挖出地下居室。退休后,他和妻子在郑州安家,因所住的院子比较大,他就筹划着把构想多年的计划变成现实。 陈团结/CFP
14/17
2011年9月17日,广州大学城内出现了一种“集装箱宿舍”,其因月租便宜,备受学生青睐。每间板房面积不超过15平米,住着6至8人,板房间隔很小,晾满了衣服。但也有人认为这种“集装箱宿舍”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CFP
15/17
石家庄建华大街与南二环交叉口,五六个帐篷搭在一起,像是一个临时的村落,里面住着几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工人。钻进低矮的工棚可以看到几块用砖头垫起来的简陋床板和两台从旧货市场淘来的电扇,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宋书军夫妇居住在这个工棚里,8岁的儿子放假被亲戚送过来。 陈建宇/CFP
16/17
2010年10月14日,郑州市,冯增的友谊修车铺前,停放着在互联网上有着响当当名号的“史上最牛房车”。这辆房车里,住着他们一家五口人。对于有没有想过买房这个问题?妻子刘宗英表示,将来孩子有本事,可以自己买房,现在更想先扩大生意。图为冯增的孩子画的高楼大厦,贴在了房车的窗户上。 王春胜/CFP
17/17
责任编辑:luyong | 版面编辑:赵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