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图片 > 视线 > 正文

周刊视读|四代中国科学家50年挑战:为何鳗鱼人工繁育如此艰难?

文|财新周刊 周泰来 包云红,韩宇昂(实习)图|财新 李丛汛 综合
2024年05月05日 10:22
2018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放流的戴着PAT(分离式卫星标志)的鳗鱼。图:东海水产研究所

  特别报道|追鳗鱼的人(财新通会员专享)

  【财新网】中国是全球鳗鱼养殖和出口第一大国,涉鳗从业人数超30万,全产业链年产值超300亿元,但这一产业依赖捕捞天然鳗苗用于养殖,也就是说我们吃的每一条鳗鱼,都是捕捞的野生鳗鱼,或者从野生鳗苗人工养成。常年的捕捞无疑对鳗鱼资源可持续性造成巨大挑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鳗鱼资源进行保护,以及人工繁育鳗鱼的科学研究。

  自2008年以来,刘利平持续做鳗鱼人工繁育研究已经有16年的光阴。他带领的团队是目前中国鳗鱼人工繁育做得最好的:繁育的仔鳗能够存活21天、长到0.9厘米,并有明显摄食和生长。然而,这个水平落后日本30年。刘利平说:“我们相当于日本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

责任编辑:董德 | 版面编辑:李丛汛

视听推荐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