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图片 > 滚动新闻 > 正文

“小升初”的艰难之路

CFP
2013年07月07日 23:32
小学升初中现行安排,始于追求教育公平,终于彻底变为“拼爹”与“拼孩子”的两难选择。从2006年中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起,初中招生录取已全面废除考试。根据法律规定的“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各地应按户籍和居住地将学生分别划归对应学区,学区内小学生都可参与教育部门组织的片区所属公立中学学位的电脑派位(也称大派位)。 宋峤/CFP
1/11
根据学生所填志愿随机分配录取名额,这也是多地政府认可的主流招录模式。但是,这一力图实现教育公平的法律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彻底变形。 安心/CFP
2/11
对于学生和学校而言,看似公开透明的按学区进行电脑派位,不再是初中入学招生模式的真正主流。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2013年,全区小升初学生人数共2万出头,最终参加大派位的学生人数仅占33%-40%。 安心/CFP
3/11
不参与派位的学生,主要是通过各种“择校”渠道先行获得北京市各级各类重点中学入学名额,等派位却是最差的选择。小升初绕过学区大派位的学生不在少数。其中,绝大多数学生均须通过或明或暗的书面考试方能获得招录资格。这些书面考试最核心的内容,无一不是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近年屡屡喊禁的“奥数”(“奥林匹克数学考试”的简称,由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命题,出题范围超出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难度甚至超过大学入学考试)。
4/11
教育部此前宣布,2013年6月中旬起,向全国派出十个检查组严查奥数班、占坑班(即部分公立学校的培训机构自办或与社会培训机构合办的小学生学科培训班,从中选拔优秀小学生升入本校初中)和择校。但严禁的口号之下,奥数考试仍然暗流汹涌。
5/11
虽然对择校“禁”字当头,但北京市乃至全国普遍运行的是一套初中入学学位双轨制分配模式。北京市小升初除了电脑派位,教育部门还允许或默许学校采取其他多种入学招生渠道。经过多年演化,现有主要名目至少达八种,均提前于大派位进行招录。包括推优、点招、特长生、共建生、条子生等方式。
6/11
据了解,除推优、特长生、民办校招生和寄宿校招生指标为公开信息外,其余升学渠道的指标分配各校比例不同,外界难以确知,操纵空间很大。 李木易/CFP
7/11
2006年,教育部再度发文,叫停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校、重点班。但这一要求实际上只是空头支票。中国长期实行的仍是一套中小学重点学校制度,一些优质公立学校在招生、教育经费、师资等各方面都有优惠政策,人为地制造和拉大了学校差距,这是择校热的根源。教育部门的确在均衡教育资源方面做出了不少制度安排,硬件资源已经相当均衡,教师的学历也大体一致。但差别主要在于“有名气的教师分布还不太均衡”。 宗亚/CFP
8/11
为了竞争重点学校,小学生课业负担日益加重。 赵琬微/新华社
9/11
择校需求却并未被真正抑制。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为了弥补公立教育资源的不足,中国政府允许开办民办学校,择校风向民办学校转移。在教育部门首肯下,不少公立学校也纷纷改制为民办校,或者办起了校中校。如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等先后办起民办公助类分校。通过民办校择校或收取择校费成为合法模式。 安心/CFP
10/11
有权的可以找关系,有钱的可以出国买教育,没钱的苦读奥数,只有少数没钱没权更没精力的家长在无奈地等待最后的派位。这个社会的心态变了,孩子们的心态也变了。 宋峤/CFP
11/11
责任编辑:jichenchen | 版面编辑:卿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