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图片 > 滚动新闻 > 正文

“北漂”雄安人:希望家乡发展越来越好

2017年04月28日 19:29
自4月1日宣布设立河北雄安新区以来,雄县、安新、容城三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县城,受到了广泛关注。近一个月,腾讯大燕网采访了十几位在北京的雄安人,他们或是继续在北京奋斗,或是想回家乡发展,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渴望家乡变得越来越好。图、文/腾讯大燕网
1/19
唐红娜,25岁,来自雄县米家务乡八东村。2016年7月刚刚毕业,上大学之前学了7年美术,但一直对人力资源行业感兴趣,毕业后,也从事了这方面的工作,目前自己带领12人的团队。关于雄安新区,她自己感觉最大的变化是,“政策一出,突然觉得家乡一下高大上了。”这位家有4套房的姑娘,现在单身,都在老家的父母希望她回家乡发展,但她自己希望近10年内,能继续在北京现在的公司发展、深耕。图、文/腾讯大燕网
2/19
李伟,29岁,目前处于离异状态,2005年从雄县双堂乡老岗村老家来京,现居住在大兴区,目前是一名速运签约司机,上下班时间比较自由,每周单休。父亲在北京工作,母亲带着李伟5岁的儿子在老家生活。他和哥们儿在北京租了一个农家院一起居住,住的比较自在、清静。关于未来,虽然目前没有具体计划,但回家发展也会提上他的日程,“离家近,照顾家庭还是方便些。”图、文/腾讯大燕网
3/19
付立勇,90后,来自雄县大营镇付家营村,2013年高中毕业便来了北京,将近四年,一直在一家网络公司里做“搬砖工”。在高中认识的女友,和他一起来的北京,起初在新东方任教。两个人相处了四、五年,去年11月11日领了证,今年即将迎来他们的宝宝。“还有3个月就要出世了。”他激动地说自己也从小屁孩变成了男人。“我是一个恋家的人。”除了工作,只要是节假日,他都会回家,他说即使没有新政,在北京打拼几年后也还是会回去。和家乡好友聚会吃饭,大家戏称整桌的人都“身价过亿”,但其实谁也没真当回事。面对网络偏激的谣传,他和好友都很平静。“既来之则安之。”身在北京的他现在最想妻子和孩子都健康平安。图、文/腾讯大燕网
4/19
张孟,今年28岁,家在雄县县城。去年从北京师范大学国画研究院毕业,在北师大附属小学任美术教师。从4月1日以来,张孟每天都关注雄安的新闻,也有注意到将会有一些教育、医疗等事业单位会搬到雄安,也包括她老公所在单位。父母在家里做建材生意,家里人对这一政策都比较期待,将来孩子在家乡也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当时非常渴望在北京发展,如今已经在北京买房落户。听到这个政策后,也有一点点后悔,一方面当时为了在北京落户做了那么多辛苦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将享受不到雄安的优惠政策,当然我更希望家乡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图、文/腾讯大燕网
5/19
孙常春,来自雄县北沙乡东留官营村,从最近一次来北京算起已有7年,目前和几个朋友合伙在做数码喷印。妻子和孩子都在老家,他每周末都会回家。“家乡挺好的,就是环境有点乱”,他说未来还是想回家发展。雄安新区设立后,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清明扫墓后堵车都回不了家,“我跟警察说,我不是买房,我得回家啊。”他说1号当晚新闻联播播出后,从夜晚12点到清晨,家里小区门口就没断过人,全是炒房的。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还有网上各种各样的传言,他还是期待新区建设能让家乡变得更美。图、文/腾讯大燕网
6/19
唐园园,25岁,来自雄县亚古城镇。2011年来北京上学,15年毕业后在北京上班一直到现在。目前从事互联网行业,“雄安新区的新闻出来后,很多人调侃称我拆二代,其实现在家里面还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个时候回去也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图、文/腾讯大燕网
7/19
刘砚州(右)和董莲芳(左),两人今年都47岁,来自雄县张岗乡刘家铺村,95年从老家来到北京门头沟做生意,2009年在门头沟黑山市场开了一家粮油店。他们有一对儿女,儿子是乒乓球教练,女儿在石家庄读大学。刘砚州一家在门头沟租了间三居室,去年因老人年纪大,就把老人接到北京来一起生活。图、文/腾讯大燕网
8/19
虽然出来20多年了,但对家乡印象一直非常好,每次回去都很有亲切感。对于以后的打算,刘砚州和董莲芳是矛盾的,“当听到这一消息时,激动之余又有许多顾虑,最担心的是补贴问题。等以后上岁数了,我们俩肯定会回家养老。”图为刘砚州一家人合影。图、文/腾讯大燕网
9/19
刘家祥,刘砚州与董莲芳的儿子,父母来北京那一年,刘佳祥出生,之前在体校上学,现在在门头沟大峪第一小学当乒乓球教练。“因为我出生在门头沟,从小在门头沟长大,对家乡的印象并不清晰,我只知道这几年门头沟也在发展,在拆迁,身边的朋友都越来越有钱,所以我觉得政策下来后,我们家乡也越来越有钱。”刘佳祥最大的梦想就是等过几年家乡发展好了,回家创业开乒乓球馆。图、文/腾讯大燕网
10/19
杨航,大四学生,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实习,来自雄县大营镇后营村,现居住在立水桥附近,房租每月1700元。“之前一直希望在北京挣点钱回老家买个房子,现在感觉这个梦想可能要破灭了,当时新闻出来后没认真看,两天之后朋友圈就刷屏了,我感觉家里并不像新闻上说得那么夸张,和原来差不多。”杨航前几天回学校,同学们都称他为新区人民,他暂时还不想回家乡发展,希望先在北京打拼几年,之后考个教师资格证,回家当个体育老师,目前还处于观望状态。图、文/腾讯大燕网
11/19
张静,来自雄县双堂乡宫岗村,05年和丈夫来到北京打拼至今12年。之前从事建材实体行业,近一两年不太好干,改做电商。两个孩子在老家上小学,夫妻俩大概半个月回家一次,忙起来一个月回一次。她说新政出来之后,她终于可以自豪的说自己是雄安人了。“以前跟别人说雄县,都没人知道。”她说她还是喜欢家乡,如果今后新区建设完善,还是要回家。周围的老乡也大都觉得北京压力大想回去。至于“雄安人家里都有两亩地”的说法,张静笑称那些都是炒作,老百姓不会因此发财。图、文/腾讯大燕网
12/19
周朝昭,28岁,来自雄县双堂乡宫岗村。2007年第一次来到北京,是为了参加美术类考试,但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便选择复读,直到2011年,终于考入清华美院,目前在《世界知识画报》任艺术总监。雄安新区成立后,“已经有人管我叫‘富二代’了,但我对这个名称不感冒,更喜欢自己奋斗、创业”,这位28岁的年轻人及身边老乡都觉得未来的雄县,对年轻人来说有创业机会。他初步计划,未来2-3年,会回到家乡发展美术教育,可能会在雄安新区开办一所美术教育机构,提高下一代的知识水平。图、文/腾讯大燕网
13/19
国奎,30岁,来自雄县张岗乡开口村。2013年因为当时的女朋友、现在的爱人而来到北京,曾在天通苑住,后来和爱人搬到了大兴,目前从事软件销售工作。在北京的4年间,他一直都觉得自己忙忙碌碌的,北京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是最让他认可的,但北京并没有给他“家”的感觉。他想等积累到一定资本基础后,回老家做一些事,为自己家乡建设做贡献,“生活还是为了家人”,这是他一直追寻的。图、文/腾讯大燕网
14/19
赵凤芹,25岁,来自雄县雄州镇马蹄湾村,目前从事服装设计工作,在北京将近6年时间。家乡人多以种植梨树为生。对于家乡的变化,她目前感觉包括生活等方面还没有很明显的改变,只除了房价。对于未来的发展,她想等家庭更安定、家乡也逐渐形成规模的时候,再回家。而父母想让她回家发展,因为上学时一直远离家乡,家长还是愿意有更多的时间与子女相处。图、文/腾讯大燕网
15/19
胡书杰,23岁,14年7月份来到北京,现居住在望京,房租每月2000元。老家在雄县米北乡米黄庄,父母在老家做殡葬行业。她目前从事软件测试工作,雄安新区政策出来后,同事们调侃她为胡半城。“对于我来讲,我是真的很希望可以回去工作,很期待有一些互联网相关产业可以搬过去,在自己家乡工作的话归属感还是很强的,最主要是也不用发愁在北京买房子了。”“比较担心个体户以后如何经营,希望到时候可以妥善安排。对于我的家庭来讲,我希望如果有一天真的搬迁的话,一定要给足支持,目前看到了以后会有一些教育、医疗行业会搬到雄安,就觉得挺开心的,在某些程度上解决了一些看病难,上学难吧。”图、文/腾讯大燕网
16/19
石小龙,28岁,保定雄县人,爱人与自己是同乡,育有两儿。2008年来北京工作,至今已有9年之久,目前在一家工程装修公司担任品牌项目经理一职,平时的主要工作要到全国各地监督店面的装修进度,最短的出差时间也要有半个月之久,每个周末小龙都要开一个多小时的车回家陪儿子。谈到雄安新政,小龙说自己既兴奋又期待,过去的10年间,家乡的变化不是很大,虽然未来雄安新区建设成什么样子还不得而知,但是小龙坚信未来的前景一定十分美好。目前小龙会继续在北京工作,以后可能会选择回到家乡。图、文/腾讯大燕网
17/19
李颖华,23岁,来自河北雄县。朋友都叫她“花花”,设计艺术学研究生在读,目前在互联网公司做实习生。家里挨着县政府,个体经营户。关于家乡,因为家人、朋友都在那里,所以对她来说,那里总是一种很熟悉的感觉,但直到大学后,她便不怎么经常回家,去年结了婚,嫁到内蒙古,现在回家频率更少了。刚刚听到雄安新区的消息时,花花在内蒙,她微信群里的朋友“炸了锅”,大家还讨论要不要回家创业,不过热闹过后,也都冷静下来。她觉得自己未来回老家发展的可能性不大,除了专业问题,可能是因为已经成家,也要考虑另一半的现实状况。图、文/腾讯大燕网
18/19
董国青,28岁,来自雄县张岗乡刘家铺村,2011年7月21日来到北京,先后从事物流管理、金融等行业的工作。父母在老家务农。政策下来后,第一感觉是欣喜,但是之后会怎么变化、发展,还是心存忐忑。如今让他后悔的是结婚前在廊坊买了一套房,而现在却想把房子卖出去。“谁也不愿背井离乡,都想守家在地”,如果家乡有好的工作机会,他说自己还是想回家的。图、文/腾讯大燕网
19/19
责任编辑:詹雨泉 | 版面编辑:詹雨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