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图片 > 图片故事 > 正文

大芬村:画里画外

2017年10月24日 17:24
在深圳大芬油画村老围东九巷工作的墙面画工们手持自己的画作合影。37岁的吉林人张志斌(左三)曾去过宋庄、义乌、南京等地画画,最后还是看中大芬村所形成的市场规模而留在这里;50岁的李红民(右二)从1991年开始就来到大芬村附近画画,几乎见证了大芬油画村的完整发展历程。画工们在此间创作、生活,既需思量着画布上的色彩线条,也要承受产业转型中的杂陈五味。 图、文/财新记者 梁莹菲
1/14
2017年10月16日,广东深圳,众多高层建筑前集中连片的低矮楼房,就是被称作“中国油画第一村”的大芬村。在鼎盛时期,这个占地仅0.4平方公里的小村落,聚集了1200多家画店,1万多名画工。圳大芬村原本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客家人聚集村落,自1987年香港画商黄江将画厂选址在大芬村起,这个与艺术毫无关联的小村落就承接了将艺术批量生产的使命。让人啧啧称奇的生产速度和低廉的价格,一下子让大芬村名扬海内外。
2/14
在自建楼房巷道里的墙面画廊,既是大芬村的一大特色,也是无数画工赖以生存的平台。一个墙面的面积刚好够两个画工挂起画布画画,并在墙面上展示自己满意的作品,争取更多订单,一条巷道就能容纳4-6个画工。
3/14
得知大芬村的墙面画廊可能面临整改,村里的墙面画工聚集起来跟街道办协商,希望得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整改方案。
4/14
墙面画工老陈拿着自己临摹的赵无极作品站在被拆的墙面画廊上。2017年6月23日,大芬村的墙面画廊迎来新一轮整治,老陈刚租下的墙面被第一个拆掉。
5/14
画家诗诗之前从事销售行业,突然有一天她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便在大芬村租了一个墙面,一边卖衣服一边画画。她的画很少卖出去,主要收入都来自卖衣服。她租墙面是为了给自己的画作找到展示的空间。
6/14
画工黎群在墙面画廊作画,儿子嘉毅在一旁陪同。黎群的父亲也是一个画师,四处上门给人画肖像画,受父亲的影响黎群也走上了画画的道路,但她不希望儿子也学画画,觉得这条路不好走也赚不了钱。
7/14
28岁的卢文斌多数时候在南岭的出租屋里画画,但天气好的时候也会来大芬村的墙面画画,他觉得这边画画气氛比较好。没接到订单的时候就只能去送外卖赚钱。
8/14
英国画家大卫在咖啡厅表演,他在大芬村已经呆了近十年。在这里他结识了生命里第二位妻子,也开始了自己在大芬村的艺术事业。
9/14
画家陈鸣婵在自己的画室里作画,她在四十岁实现了财务自由后才开始学画画,不需要将画画当作生计,她更愿意画自己喜欢的风格。
10/14
画工杨华的妻子在厨房里背着女儿做饭,照顾完两个孩子的午饭,她和杨华又要回到墙面画廊继续赶工。他们的儿子上小学三年级,就在大芬村里的小学就读。
11/14
大芬村附近的木棉湾即将进行拆迁,大芬村是周边地区为数不多的被保留下来的城中村。
12/14
画厂模式在大芬村中逐渐淘汰,曾经的画厂也变成了菜市场。流水线作业式的画厂模式带来了高速和低价的优势,也导致大芬村一度被贴上“山寨”“廉价”的标签。
13/14
大芬村的一处墙面上挂着一幅以“椰风海韵”为内容的油画。交通繁忙时段,地铁三号线上每隔两分钟就有列车与大芬村擦身而过。距离画商黄江来到大芬已经过去了18个年头了,深圳已从一个落后的小渔村变身成国内一线城市,大芬村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村落成为“中国油画第一村”。大芬村周边地块纷纷拆迁,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城市的天际线被不断改变着,底层画工的命运,也被时代的巨手频频改写。更多精彩内容详见2017年10月23日出版的《财新周刊》) 
14/14
责任编辑:杜广磊 | 版面编辑:杜广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