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图片 > 图片故事 > 正文

“新麦客”的苦乐征途

2017年06月19日 16:24
在北方陕西、甘肃、宁夏一带,每到麦熟季节,农民外出走乡到户,替人收割麦子,以此为职业的人被称为麦客。随着农业机械化,老麦客已随镰刀消失,“新麦客”夫妻搭档依靠收割机和货车走南闯北收麦,一路风餐露宿。麦客郑丙臣是整个队伍的“试飞员”,遇到倒伏严重等特殊情况,总是上前先试验一下,看看能不能作业。 图/财新记者 陈亮 文/财新记者 陈亮 苑苏文
1/13
2017年6月9日,40岁的河南南阳农民郑文征在河北邯郸的麦田里收麦。收割机切碎麦秸时会产生浓重灰尘,他必须戴上口罩保护口鼻。刚入行的麦客多会咳嗽,“肺适应了就好了”。曾有老乡因吸入这种灰尘而咳血。从5月起,他和8位南阳农民一起加入到数以万计的麦收跨区域作业大军之中。这一季麦收,他每天工作12小时至15小时,可以挣到两三万元钱。
2/13
郑丙臣在6月11日这天收割了近百亩小麦,期间儿子打来电话说高考考得不好,上一本学校的希望渺茫。夫妇俩希望儿子选择一个好专业,以期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可不知如何做选择。
3/13
王伟今年刚入行,妻子忘记给他的口罩里塞滤芯,收完一块地之后发现满嘴是灰。
4/13
任张猛19岁时,就跟着父母收麦。如今父亲身体越来越差,他接替父亲开车,载着母亲和小他七岁的弟弟任永健出门跑活。
5/13
6月11日,河北鸡泽县,任张猛收割一处倒伏严重的麦田。因大风影响,小麦大面积倒伏。大型收割机一般选择较为平坦和大面积的麦田作业,以提高效率,而他们的小型收割机较为灵活,多用于地面不平、地块较小、倒伏严重等情况。在倒伏的麦地上,收割机的行进速度要慢1倍,油耗更多,机器磨损增加,收割价格自然更高。
6/13
6月7日,河北磁县,任张猛在车上休息等活。两天前,一场雨推迟了这里的麦收时间。麦客的工作异常艰辛,除了漂泊之苦,有时还会遭受排外、歧视等。
7/13
6月7日,郑书常在“星星宾馆”帐篷里准备入睡。没有出来收过麦的村里人问麦客们:“你们出去都咋住的?”麦客回答:“住宾馆,‘星星宾馆’。”郑书常早在2008年,做主借钱买了联合收割机,成为村里第一位麦客。那时候,收割机上的麦客少,很多农民也舍不得掏钱雇车。她还记得,和丈夫第一年出来,当时没导航,在“芝麻茬一样乱”的高速路上打转,一分钱也没挣到就回家了。如今,一年能挣10多万元。
8/13
任张猛家货车上晾晒的衣物。为了快速移动到下一个地区,每台小型收割机都要配备一台货车,这就是他们流动的家。
9/13
6月9日,河北鸡泽县城西加油站,深夜收工的麦客们赶时间冲凉。车辆较长时停靠令加油站的工作人员略感不满,“他们确实辛苦,但他们一洗澡,整个加油站就停满了,加油的车都进不来。好在也就这两天。”
10/13
6月8日,早晨六点多,等活的麦客们陆续醒来,吃着媳妇们在路边支起煤气灶下的热乎面条。有些时候忙起来,他们连这么一口早饭也吃不上。
11/13
6月7日,河北临漳县芝村,麦收时节,村里人跳起了广场舞。随着农业机械化,村里每户的麦收时间从一个月缩短到2天,粮食甚至不需要晾晒就能直接销售入库。机械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也改变了村民的生活。
12/13
6月13日,河北鸡泽县,9位麦客在乡村餐馆内聚餐,准备回家,郑书常有些疲惫。(更多精彩内容详见2017年6月19日《财新周刊》)
13/13
责任编辑:杜广磊 | 版面编辑:杜广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