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图片 > 图片故事 > 正文

在“假发之都”,一顶假发如何诞生

2018年11月26日 15:18
2018年11月6日,经过数万针的手工钩制,一顶假发初现雏形。它的前身是若干束被誉为“黑金” 的中国辫子发,由遍布各地的头发商人收集,经过打发、归档、褪色等环节来到位于“假发之都”河南许昌的瑞丽发制品工厂手工织发车间,随后,它还将经过美发、定型等多道工序才能出厂。在此之前,它已被假发销售公司预定,即将发往美国。拥有百年制发史、产业人口达30万的“假发之都”河南许昌,曾依靠人发集散地的传统优势获得迅猛发展,而原材料市场的萎缩和人力成本的高企令全行业遭遇瓶颈,电商的兴起能否成为新的机遇? 图、文/财新记者 陈亮
1/13
10月27日,经过半个小时的讨价还价,河南许昌石固镇的一位头发贩子将180公斤散发过秤,出售给组团来收购的庄家。散发将口袋撑得滚圆,一位庄家跳上将其踩扁。上个月头发贩子花了三个星期,从河南、湖北多个城市,才将这些头发收集而来。上世纪的中国,无论城乡,黑色的大长发辫子随处可见,人称“黑金”——只有中国人的黑发可以在保证发质的前提下漂褪至接近透明的被称为“613”的发色,从而染成任意颜色。随着经济发展,长发飘飘的身影越发罕见。人口密集的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头发经过了染烫;烫染较少的乡村,人口越来越稀少,“黑金”难觅。
2/13
11月9日,许昌市小宫村,村民郑刚家的作坊里,女工在把散发整理成档发。男人出去收发,女人在家梳理头发,是百年来村里常态。
3/13
许昌市榆林乡瑞贝卡的一处社区扶贫工厂里,一名村民在带着孙子上班。
4/13
在许昌市榆林乡桓坡村,瑞贝卡的社区扶贫工厂里,73岁的井桂莲在此做缠管工,长期做工将手磨破了皮。她的工作是将化纤发条缠到钢管上,入柜定型后,再将发条从钢管上取下。每套发条有15个钢管,全部取下来她可以赚3毛钱。一天能有30多元收入。
5/13
10月29日,许昌霍庄村的家庭作坊外,员工和村民坐在村道边一起吃午饭。霍庄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工厂作坊,并利用电商销售,村头的标志也换成了霍庄淘宝村。
6/13
11月5日,瑞贝卡车间里,缝纫机背后的工人。瑞贝卡每年评选大工匠,奖励流水线上最精确无误的工人。
7/13
11月15日,来自南非的Mai,在会见朋友前戴好了假发。“我一个月换两次假发。对非洲姑娘来说,假发就意味着美丽和自信。”
8/13
10月30日,阿里巴巴公司从广州请来模特,在许昌市霍庄村做“双十一”宣传活动。霍庄村和小宫村、泉店村相邻,该村如今主打包括胡须、发套在内的戏曲道具,抓住电商发展机遇成为远近闻名的淘宝村。
9/13
阿里巴巴国际站旨在提升营销能力的分享会上,许昌发制品上千家电商团队中做的最好的十多家“头部商家”被邀请参会。随着跨境电商的崛起,假发这个自带电商基因的行业,正在发生破坏性重构建设。阿里国际站许昌办事处的余洋说,在核心市场美国、欧洲等地区,原有的韩国品牌称雄线下市场的局面正在全面瓦解,非洲假发协会虎踞零售市场的格局也在逐渐改变,以瑞贝卡为代表的许昌假发企业正在面临机遇。
10/13
文雅发制品公司的展厅兼会议室里,一场每周例会刚刚结束。作为新兴企业典型,公司经常有领导来参观,“带头大哥”王高超在例会上告诉大家“年轻人每个月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希望公司每个人都能过的更好”。
11/13
11月4日,瑞贝卡大道起点附近的十里铺村,一家发制品企业内,员工们在午间加班,备战即将到来的“双十一”。
12/13
11月5日,视频编导杨俊南在拍摄电商用假发产品图,他刚入职的发制品企业,多年前率先加入阿里巴巴国际站,目前是站内业绩最好的电商。该企业电商团队的负责人闻雨生要求美工团队研究日韩同行的网站,并要求杨俊男:“让网站上的照片动起来。”(更多精彩内容详见2018年11月19日出版的《财新周刊》)
13/13
责任编辑:杜广磊 | 版面编辑:杜广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