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图片 > 滚动新闻 > 正文

2021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三星堆遗址等入围

2022年03月31日 11:14
2021年10月29日,鸟瞰位于四川甘孜州稻城县的皮洛遗址。2022年3月31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公布“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最终评审结果。此次十大考古入选项目时间跨度长达13万年,重要新发现和新成果丰硕,为研究人类起源与演化,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物证据。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以时代早晚为序):1.四川稻城皮洛遗址2.河南南阳黄山遗址3.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4.山东滕州岗上遗址5.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6.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7.陕西西安江村大墓8.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9.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10.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 图/视觉中国
1/10
2020年11月26日消息,河南省南阳市黄山遗址考古发现了10座距今5000多年的玉石器生产作坊,其中仰韶文化晚期的大型玉石器生产作坊3座、屈家岭文化时期玉石器生产作坊址7座。专家认为,这是一个具有大型玉石器生产“基地”性质的大遗址。此次考古出土了数量丰富的钻、刻刀、磨墩等石质工具,以及玉石料残次品、陶器、骨器等遗物。图/视觉中国
2/10
2021年10月5日,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发现一处主体部分至少330平方米,加南廊至少500平方米的木结构房子。鸡叫城遗址考古发现了中国最早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基础。鸡叫城聚落完整经历了史前稻作农业社会从初步复杂化到文明起源、发展、兴盛及到衰落的完整过程,是研究中国史前社会与文明过程的典型标本。城址内揭露出一批重要遗迹,其中F63规模体量之大,保存之完整,刷新了中国木构建筑史。图/视觉中国
3/10
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南区大型墓头箱、脚箱及棺下枕木。山东滕州岗上遗址是目前海岱地区所见面积最大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城址。遗址两处墓地规模不大,不同类墓葬分群现象格外清晰,对研究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墓地性质、家族人群结构及社会组织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岗上遗址的发掘,对于个体聚落形态研究和区域聚落形态研究的结合,进而考察其背后的社会组织结构及变迁意义重大,为海岱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石。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4/10
2021年10月7日,三星堆博物馆馆藏“黄金面具”,是三星堆遗址祭祀区5号祭祀坑中出土的金器。虽然三星堆的文物早已闻名遐迩,但由于上一轮大规模考古发掘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因此自1990年才开始设立和评选的“年度十大”名单中,还从未出现过这个重要发现。图/视觉中国
5/10
2021年9月25日,湖北孝感,云梦县郑家湖战国秦汉墓地,虎头枕。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2021年,发掘该墓地C区墓葬116座,面积1800平方米,其出土的一批珍贵文字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为探讨《战国策》一类文献的流传与演变提供了新材料,为研究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关系、战争关系等,都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首次发现的秦汉之际的葬具绘画,填补了秦汉绘画材质与类型的空白,其绘画内容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秦人后裔的墓葬习俗、宗教思想、艺术理念提供了重要材料。图/视觉中国
6/10
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汉文帝陵出土的各种陶俑。(视频截图,具体拍摄日期不详)陕西西安江村大墓确定了汉文帝霸陵的准确位置,否定了“凤凰嘴”为汉文帝霸陵的传统认识,更进一步否定了西汉帝陵存在崖墓洞的推测,解决了西汉十一陵的名位问题,为西汉帝陵制度形成、发展、演变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考古资料,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图/视觉中国
7/10
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喜王慕容智墓出土翼兽纹、凤纹锦半臂。以慕容智墓为代表的甘肃武威吐谷浑王族墓葬群,是长安以西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唐代高等级墓葬群。墓葬以唐代葬制为主,兼有吐谷浑、吐蕃、北方草原等文化因素,出土包括罕见的六曲屏风、列戟屋模型、成套武备等众多精美文物,为研究吐谷浑王族墓葬的葬俗葬制、吐谷浑王族谱系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8/10
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西立面(西至东)。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是近年来中国边疆考古、丝绸之路考古的又一项重大发现。该烽燧遗址为唐代“沙堆烽”故址,是国内首次对唐代烽燧进行的主动性考古发掘,系统揭露了烽燧遗址全貌,为研究中国古代边塞军事建置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实物资料。出土的文书是迄今考古遗址出土数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文书资料,诸多内容均为首次发现,具有极高的史料研究价值。实际应用文书的大量出土,大大补充了唐代边防的诸多细节,弥补了唐代军事文献记录不详的缺憾。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9/10
017年4月7日,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发掘现场。航拍明中都角楼遗址。明中都是明初首个按京师规制营建的都城,在都城制度上承接宋元下启明清,对明清南京、北京的城市规划有着很大的影响。明中都前朝区宫殿的形态因史料记载不详而一直成谜,2015年至2021年的考古发掘廓清了明中都前朝主殿及附属建筑的布局,极大地推进了明中都的认识和研究。现已较为完整地揭露出明中都前朝区宫殿基址及部分附属建筑的布局,从磉墩复原的建筑布局在宫殿形态上与元大都和北京故宫都存在相似之处,可以认为是介于二者之间的过渡形态,从而在实物上印证了明中都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中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历史作用,增添了中国古代都城由宋元向明清转变的关键环节的资料。图/视觉中国
10/10
责任编辑:李小然 | 版面编辑:李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