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图片 > 图片故事 > 正文

老伴走后 聂树斌母亲的第一个中秋节

2018年09月25日 11:19
9月24日中秋节晚上,女儿和女婿走后,张焕枝抬头看了眼十五的月亮。关了门窗,转身回屋。这也是丈夫走后,张焕枝过的第一个中秋节。 往常张焕枝去地里干农活,聂学生就在家里备好了热饭等着她,那种感觉让人心里踏实。如今张焕枝早上干完农活往回走,心里就想着家里一准没人了,内心难免空落落的。 图、文/财新记者 陈亮
1/12
丈夫聂学生生前腿脚不便需要扶墙,经常弄上手印,老两口心疼崭新的墙壁,于是贴了纸箱板。丈夫去世后,纸板仍旧贴在墙面上,没有摘下来。多年来,她只身奔走在家里、地里和申诉的路上,累恼时也会埋怨曾试图自杀的丈夫遇到困难就想躲想绕,不敢去争取希望,不像个男人。然而丈夫突然走后,久经磨难的张焕枝第一次真切地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孤单。
2/12
2016年6月21日,聂学生拄着拐棍,慢慢挪动。聂学生总是带着笑。他说这几年控制不住哭和笑的程度,经常是已经不想笑了,但停不下来。张焕枝需要通过他说话的语速、频率来判断他的真实情绪。
3/12
9月21日,按当地习俗风俗,这一天是聂学生去世后的“四七”,张焕枝独自去火化场领出牌位祭奠。中秋临近,张焕枝将月饼捏碎撒在牌位周围。快到“四七”的时候她梦到聂学生,“在院里弯腰干活,干什么没有看到,突然就醒了。还是原来的模样,他也没有说话,我也没有跟他说话,就见着这么一下”。
4/12
9月24日,河北石家庄下聂庄村,聂树斌母亲张焕枝打开房门去清扫院子,今天她没像往常一样去地里干农活,而是房前屋后打扫了一遍。
5/12
9月24日早上9点半,张焕枝一接到女儿的电话,就骑着电动车去5公里远的车站接人。中秋节前,女儿打来电话,要回来陪她一起过中秋。张焕枝不让来,说我挺好的,不用来看我,叫她在自个家里陪婆婆。女儿又说,丈夫加班去了,看了你晚上再回去,张焕枝没有再劝阻。
6/12
女儿过来陪张焕枝过中秋,两人边包饺子边聊天。
7/12
张焕枝吃了块月饼,掉的渣也舍不得扔掉,捧在手心里吃掉了。
8/12
正在重庆读大学的外孙打电话来问中秋好。张焕枝接着电话笑的合不拢嘴,一直笑着挂了电话,看着手机,说我的这孩子懂事。
9/12
张焕枝的老花镜和记事本,周围人认为她记性很好,但她总怕自己忘事,把要做的事一件一件记录下来。
10/12
张焕枝用缝纫机将2米长的申诉条幅改成正方形的袋子。“装脏东西用,脏了正好,省了看到难过。”30多年前,她攒了170元,买了一台熊猫牌缝纫机。那时候全家的衣服都是她手工做。
11/12
张焕枝在房顶晾晒玉米,身影投射在地面上。老伴聂学生突然离去给张焕枝身心带来的压力很重,但相比从前承受过的压力,要轻一些。以前是总有一些部门的“不合作”,让她不确定该怎么办,但现在她知道该怎么办。张焕枝觉得这种方向感很重要,“找不到方向,人没法活。现在我的目标就是要活得像个样子,人家咋过,我就咋过。”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2018年10月8日出版的《财新周刊》)
12/12
责任编辑:杜广磊 | 版面编辑:杜广磊